人民網
人民網>>強國新聞

王震中:考古學與科學技術的交叉融合不斷深化

2023年09月01日08:01 | 來源:人民網-強國論壇
小字號

人民網北京9月1日電 (方經綸 實習生王一丹)“為了解決考古工作的難點,考古學與科學技術的交叉融合不斷深化?!?近日,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、歷史學部副主任、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王震中接受人民網專訪,就殷商文化探源、科技考古等進行交流。

王震中表示,科技考古對于解決探索古遺址的環(huán)境、族群的流動、動物的移動、人們的血緣關系等問題起到很大的幫助。

王震中認為,碳-14測年方法對考古年代學是一場革命。現(xiàn)在古DNA(脫氧核糖核酸)技術的應用,也會引起另一個科技考古的革命。

為何說古DNA技術的應用,是一場科技考古新的革命?王震中表示,首先,古DNA技術可以應用于判斷新石器時代墓地中氏族的血緣關系。比如過去在研究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時,只能根據墓葬的排列組合以及墓葬是否為夫婦合葬等現(xiàn)象,來判斷究竟是母系社會還是父系社會。古DNA技術出現(xiàn)以后,遺址里面如果能發(fā)現(xiàn)相當一批的骨骼和墓葬,則可以通過該技術分析聚落是母系還是父系。如果墓地墓葬中女性血緣是完整一體的,男性血緣是雜亂的、外來的,則這個聚落的世系是女性,即母系社會。如果這個墓葬中男性的血緣是一致的,而女性血緣是來自不同地方的,則聚落為父系社會。這樣就解決了以前新石器時代考古難以解決的問題。其次,古DNA技術還可以應用于測定化石,對解決舊石器時代中人群的移動,人種的形成以及人種傳承等方面的問題具有重大意義。

訪談中,王震中還介紹了其他一些科技考古的方法與用途。比如,在地下探測技術上,考古工作者使用物理儀器探測金屬物,通過電流、電磁波等手段,利用地理信息系統(tǒng)等數字技術,感應地下的人類活動遺跡。這在田野考古調查中,對探測未發(fā)掘過的遺跡方面能發(fā)揮重要作用。特別是對于因黃河改道等原因而形成的黃泛區(qū)的考古,例如豫東考古,遺址都被埋藏在十幾米的地下,用以往的所謂“洛陽鏟”是無法探測的,改用物理探測儀,情況會好一些。

另外,航拍技術在考古工作中也得到廣泛應用。王震中舉例,考古工作者會從空中觀察不同季節(jié)麥田中作物的長勢情況,以此為根據尋找地下古跡。例如在早春麥苗返青時,通過航拍觀察麥苗的長勢,如果有的地段地塊的麥苗發(fā)黃,就說明其地下可能有夯土或其他土質的土壤而使得麥苗返青發(fā)黃。

王震中表示,運用自然科學的技術手段來進行考古發(fā)掘和研究,是考古學長足進步的表現(xiàn)。一般情況下,用自然科學的各種測年技術,可以解決考古遺址的年代;用科學技術可以測定分析出遺址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從而解決人地關系和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問題;用古DNA技術可以從血緣上檢測出聚落遺址究竟屬于母系還是父系等問題;用鍶同位素技術可以檢測出遺址內人與動物遷徙移動等問題;用碳和氮穩(wěn)定同位素分析可以研究人和動物的食物組成等問題;用鉛同位素可以檢測出金屬冶煉中銅等礦石的來源等問題,如此等等,不一而足。這些都屬于科技考古的優(yōu)勢。把科學技術與考古學相結合而形成的科技考古,是一片廣闊天地,大有可為。

(責編:方經綸、賀迎春)
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
返回頂部